2003考研数学一参考及答案解析(完整版)(2003年考研数学一参考及答案解析(完整版))




2003考研数学一真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2003年考研数学一真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2003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

1.牧野之战

周武王灭商的决定性战役。又称武王伐纣。周武王即位时,商忙于对东夷用兵,损耗很大,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武王九年曾率兵东进至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诸侯不期而会者多至800个。武王审时度势,认为时机仍未完全成熟,所以命令退兵。直到纣王杀比干、囚箕子,陷于彻底孤立时,武王才认为灭商的时机已到。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庸、蜀、羌、微、卢、彭、濮等族或方国,在牧野(今河南淇县南)打败纣王。纣王自焚,商朝灭亡。

2.井田制

西周时期盛行的土地制度。井田的疆理,一般是以每一方块为一百亩(约合今31亩),作为一个耕作的单位,称为一田,是当时一个劳力所能耕种的标准。纵横相连的九田合为一井,面积约为一平方里。十井称为一成,百井称为一同。在井田制下,卿大夫以下的贵族所分得的田地,不经王室或公室的特许,是不得随意买卖转让的,这就是“田里不鬻”,因而称为“公田”。西周晚期以后,随着私田的出现,井田制逐渐衰落。

3.共和新政(共和行政)

西周国人暴动后出现的过渡性政权形式。西周中期以后,周王朝逐渐趋于衰落。到周厉王时,由于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于公元前841年,发生了“国人暴动”,周厉王被逐,逃到彘,在厉王出逃期间,朝政由召公、周公共管,史称“共和行政”。一说厉王出逃后,由共国(今河南辉县)一位名叫“和”的国君(即共伯和)代行王政,故叫“共和行政”。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是我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十四年后,厉王在彘去世,太子静即位,是为宣王,共和行政结束。

4.均输

汉武帝推行的另一种官营商业政策。元鼎二年(前115年),武帝以孔仅为大农令、桑弘羊为大农丞,开始在全国推行这项政策。在各郡国设均输官,令郡国将应缴纳的贡品,连同运输费用折价交给当地的均输官,由均输官在价低的地方采购,将其中一部分运往京师作为官需或交平准出售,其余的转运到价贵的地方出卖。有时还在价贵地方将出卖贡品所得款项,用以采购当地价廉的土特产,易地辗转贩运贸易。运输所用的人工,名义上由国家支付工资,实际上是征发民夫,作为农民的一种徭役。

5.牛李党争

牛李党争是唐后期朝官内部历时最久、斗争最为激烈的一次朋党之争。牛党是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进士及第出身的官僚集团,代表庶族地主;李党是以李德裕为首的门荫出身的官僚集团,代表士族地主。两党明争暗斗,为争夺权势相互倾轧。牛李两党之间的分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选拔官员的途径。李党重门第,牛党重科举。二是对待藩镇割据的态度。李党主张抑制藩镇势力,牛党主张姑息。两党之争从宪宗朝 一直延续到宣宗朝,文宗朝最为激烈,前后历时近四十年。牛李党争加剧了唐后期的政 治腐败和社会混乱,加速了唐朝的衰败。

6.完颜亮

金废帝完颜亮(1122年2月24日―1161年12月15日),字元功,女真名迪古乃,虎水(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人。金朝第四位皇帝、文学家,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庶长孙,太师完颜宗干次子,母为大氏。

自幼天才英发,深沉有大略。风仪闲逸静和,体态雄伟练达,并极度崇尚汉文化,交往辽宋名士,受到金熙宗完颜亶忌惮。皇统九年(1149年),弑君篡位,年号天德。为人残暴狂傲,淫恶不堪,杀人无数。励精图治,鼓励农业。整顿吏政,厉行革新。完善财制,推广汉化,迁都燕京,加强中央集权,成就《续降制书》。正隆六年(1161年),亲领大军攻打南宋,瓜洲渡江作战。为完颜元宜所害,时年四十,追废为海陵王,谥号为炀王,再次废为庶人。

7.澶渊之盟

北宋与辽在澶州缔结的一次盟约。澶州亦名澶渊郡,故史称宋辽此次和议为“澶渊之盟”。北宋景德元年,辽承天皇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发兵南下,十一月,抵达黄河边的重镇澶州城北,威胁宋朝的都城东京开封,宰相寇准力请宋真宗亲征。宋真宗被迫北上,宋、辽两军出现相峙局面。辽军这次南侵,其目的只是想进行一次物资掠夺和政治讹诈,因折将受挫,表示同意与宋议和。宋真宗只希望辽军能尽快北撤,不惜代价,于是遣使向辽求和。十二月,宋、辽商定和议,变换“誓书”,约定:①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尊萧太后为叔母;②宋每年输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③双方罢战撤兵,宋辽以白沟河为界。盟约缔结后,宋、辽形成长期并立的形势,两国之间不再有大的战事,为中原与北部边疆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8.元曲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

9.《永乐大典》

明永乐年间编成的一部类书。明代永乐元年(1403年),成祖朱棣命翰林学士解缙主持,召集147位文臣着手编纂,翌年11月编成《文献太成》。永乐三年 (1405年),命太子少师姚广孝和解缙共同主持,召集朝臣文士、四方宿学老儒 2180人重新编纂。乐七年(1409年)完成,是为《大典》的正本,又称《永乐钞本》。《大典》收书8000多种,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经史子集百家之言以及天文地志、人事名物、农业手工业科学、古典文学戏文杂剧、僧道典籍等无所不包,成为后世辑佚逸书的资料宝库。清末毁于战乱,现存世量较少。

10.摊丁入亩

清政府实行的将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又称地丁合一。源于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普遍实行。其主要内容为废除人头税,即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而把固定下来的丁税摊到地亩上。具体办法是,把各省丁税原额分摊在各州县的土地上,地税一两分摊若干丁银。地银和丁银合一,叫做地丁银。该制的推行,废除了实行两千多年的人头税(丁税),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

二、论述

1.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评述

(一)产生背景。(1)社会环境的影响。铁器的广泛应用以及牛耕技术的运用,解放和发展了劳动力,为百家争鸣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2)政治变革的推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地进行争霸战争,统治者广言纳谏,招揽思想理念先进的文人谋士,这在客观上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3)文化的传播。孔子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推行有教无类思想,使平民子弟也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而士阶层的崛起更是为各流派思想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拓宽了其传播渠道。

(二)主张以及代表人物。《汉书·艺文志》将诸子学派分为儒、道、阴阳、法、名、 墨、纵横、杂、农和小说十家,其中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四派学说影响较大,注重对政治、社会、人性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1)儒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和荀子。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仁”,在教育上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孟子主张“仁政”“民 贵君轻”;荀子主张以“礼”治国、“制天命而用之”。(2)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主张小国寡民,无为而治,使民无知无欲;庄子主张恢复人的自然本性,任其自然。(3)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子,主张“兼爱”“尚贤”“非攻”等。(4)法家。战国早期的法家有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后期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法家主 张君主专制,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从不同角度提出加强君权的主张。韩非子主张把法、术、势结合起来,以加强中央集权制。

2.王莽改制的原因、内容、性质、影响

(一)主要内容。公元8年,王莽代汉称帝,改国号为新。王莽掌权后,为了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颁发诏令,进行改制。

(1)王田、奴婢政策。为了解决长期存在的土地和 奴婢问题,公元9年,王莽根据《周礼》的井田制度,规定:更名天下田为“王田”,私人不得买卖;男丁八口以下之家占田超过一井者,分余田与宗族邻里乡党;原无田者,按制度授田,即一夫一妇授田百亩;废除奴婢制度,改奴婢之名称“私属”,即家众、家丁。

(2)五均六莞。五均是在长安及全国五大城市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设立五均官。长安分东西市,设令,各市有长,令、长皆兼五均司市官,称为“五均司市师”。 下设交易丞五人,钱府丞一人。五均官的任务是管理市场的物价,收工商业税。赊贷是由政府办理贷款,规定贫民遇有丧葬、祭祀或欲经营工商业而无资金的,可向钱府丞贷款。祭祀贷款限十天归还,丧事贷款限三个月归还,不收利息;工商贷款每年要交十分之一的利息。六莞是官府专营盐、铁、酒、铸钱,征收渔猎樵采之税,施行五均、赊贷,共六事。

(3)改革币制。王莽改革币制是由附会周景王铸大钱引起的。他铸有各种刀币,作为大钱。在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又进行第二次改革,废刀币和五铢钱。另造二十八种货币,叫作二十八品。黄金一品,银货二品,龟宝四品,贝货五品,钱货六品,布货十品。钱和布为同一物,即铜制,所以总称之为“五物、六名、二十八品”。

(4)统一度量衡。王莽于公元9年实行统一度量衡制度,制造标准的度量衡器颁行天下,令“万国永遵”,作为统一全国的度量衡标准。新莽的度量器物,传世较多,尤以原藏故宫现存台湾的王莽铜斛为珍宝,它已具备斛、斗、升、各、龠五量,构成了完整的度量衡总体。东汉以后各代,多承袭莽制。

(5)更易名号。王莽为了附会西周的官制,在中央设四辅(太师、太傅、国师、国将,位上公)、三公(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四将(更始将军、卫将军、立国将军、前将军),凡十一公。三公下设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组成中央机构。又置六监(位上卿),分掌京师宫殿的戍卫、皇帝的舆服等。改郡太守称卒正、连率或大尹等,县令、长称宰。改变少数民族的族名和民族首领的封号,如改高句骊王为下句骊侯,改匈奴单于为降奴服于,改“匈奴单于玺”为“新匈奴单于章”。

(二)失败原因。王莽改制,有些措施触及了当时的社会重大问题,如针对土地高度集中和奴婢问题而实行“王田”制、“私属”制,以缓和土地兼并和农民奴隶化的过程;施行五均、赊贷、六凳,以限制豪民富商的高利贷盘剥。然而这些政策并没有使其成为维系新莽政权的纽带,反而被淹没在愤怒的声浪中。

(1)改制或多或少地触及了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如“王田”制施行后,地主官僚因“买卖田宅”,获罪者不可胜数,这样,原来拥护王莽的人,也转而反对改制。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益尖锐。

(2)制度本身就有弊病。如改革币制,用小钱换大钱,违反经济规律,给社会经济造成很大的混乱,“每一易钱,民用破业”,“富者不得自保,贫者无以自存”,“农商失业,食货倶废”,给劳动人民也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加之吏治腐败,贪官污吏借机鱼肉人民。王莽任用富商大贾执掌五均六凳的大权,他们“乘传求利,交错天下。因与郡县通奸,多张空簿,府藏不实,百姓俞病”。结果是社会经济日益恶化,阶级矛盾更加尖锐。

3.评述“贞观之治”

唐太宗在位的贞观年间(626—649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社会秩序稳定,国势强盛,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民族关系融洽,边境也较安宁,史称“贞观之治”。

(一)君臣论治。唐太宗经常与其大臣们论古说今,总结历史经验,以改善统治。他很重视强盛的隋朝在短时间内土崩瓦解一事,经常议论隋亡的教训,并引以为戒。他们还议论历代王朝兴衰成败的原因,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参与论治的主要有魏征、房玄龄、杜如晦、褚遂良、马周等人。唐太宗君臣论治的范围很广,涉及加强、巩固封建统治的各个方面,其主要内容多收入《贞观政要》一书。因而该书深受后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

(二)选贤任能,兼听纳谏。唐太宗在用人方面坚持“选贤任能”的原则,不因亲故而取庸劣;不因关系疏远或曾是政敌而舍贤才。不拘一格,因材致用,因而从各阶层、各集团搜罗了许多人才,他重用的一批大臣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李勣等,都是当时杰出的政治家或军事家。唐太宗很重视听取大臣的意见,注意兼听众议,虚心纳谏。他还鼓励大臣直言极谏,因此一时间朝廷上出现了良好的政治风气。常对太宗进言的大臣以魏征最为著名,而且敢犯颜直谏。

(三)轻徭薄赋。唐太宗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使得唐初的赋税徭役比隋朝有所减轻。尤其是力役,不仅削减了大型公共工程,以减轻民众的劳役负担和赋税,而且比较有节制,注意不夺农时。

(四)华戎同轨。在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方面,唐太宗虽曾多次派兵反击突厥、吐谷浑的侵扰,并进而征服了突厥、吐谷浑等,但他主要还是采取以怀柔为主的羁縻政策。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羁縻府州,任命各族首领为都督、刺史等,以统辖本族。对于归附的少数民族首领也很信任,不少人被授以高级官职、册封爵位,还帮助他们的部属发展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唐太宗对少数民族采取的政策是比较成功的,促进了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同时也为唐朝树立了声威。贞观四年(630年),唐太宗被少数民族尊奉为“天可汗”。

4.元代的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1.天文历法方面

兴建了上都、大都、登封等处天文台,设立了远达极北南海的27处天文观测站。涌现出了郭守敬、王恂、耶律楚材、扎马鲁丁等一批杰出天文学家。郭守敬等人 主持编订了《授时历》。《授时历》将一年分为 365.2425日,此历于至元十七年(1280 年)颁行,一直延用了400多年。

2.数学方面

元代是我国数学发展的高峰期,涌现出了一批杰出数学家及其著作。如李冶及其《测圆海镜》、《益古演段》;朱世杰及其《算学启蒙》、《四元玉鉴》;

3.农牧业方面

刊行了《农桑辑要》、《农书》、《农桑衣食撮要》等三部书,标志着元代农牧业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4.医药学方面

史称“金元四大家”中有两位生活在蒙元时期。李杲师承刘完素,强调补脾胃,创立了“补土派”,著有《脾胃论》、《伤寒会要》等。朱震亨拜罗知悌为师,发展了刘完素火热学说,主张以补阴为主,多用滋阴降火之剂,后人称其为“滋阴派”,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伤寒辨疑》等书。

5.地理学方面

《元一统志》的编纂、河源的探索、《舆地图》的问世及大批游记类著作的出版是其主要成就。

6.建筑学方面

元代疆域扩大,城市经济繁荣,为建筑学发展提供了条件。元代新建或修缮的城市有元大都、元上都、和林城、集宁路城、应昌路城等。元大都是 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宏伟壮观的城市之一。

另外在火炮术方面,元代研制出了我国兵器史上第一个金属管形射击火器——火铳。陶瓷术方面继承宋代诸窑烧制技术,形成自己特色,花色品种增加,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

2003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

1.牧野之战

周武王灭商的决定性战役。又称武王伐纣。周武王即位时,商忙于对东夷用兵,损耗很大,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武王九年曾率兵东进至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诸侯不期而会者多至800个。武王审时度势,认为时机仍未完全成熟,所以命令退兵。直到纣王杀比干、囚箕子,陷于彻底孤立时,武王才认为灭商的时机已到。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庸、蜀、羌、微、卢、彭、濮等族或方国,在牧野(今河南淇县南)打败纣王。纣王自焚,商朝灭亡。

2.井田制

西周时期盛行的土地制度。井田的疆理,一般是以每一方块为一百亩(约合今31亩),作为一个耕作的单位,称为一田,是当时一个劳力所能耕种的标准。纵横相连的九田合为一井,面积约为一平方里。十井称为一成,百井称为一同。在井田制下,卿大夫以下的贵族所分得的田地,不经王室或公室的特许,是不得随意买卖转让的,这就是“田里不鬻”,因而称为“公田”。西周晚期以后,随着私田的出现,井田制逐渐衰落。

3.共和新政(共和行政)

西周国人暴动后出现的过渡性政权形式。西周中期以后,周王朝逐渐趋于衰落。到周厉王时,由于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于公元前841年,发生了“国人暴动”,周厉王被逐,逃到彘,在厉王出逃期间,朝政由召公、周公共管,史称“共和行政”。一说厉王出逃后,由共国(今河南辉县)一位名叫“和”的国君(即共伯和)代行王政,故叫“共和行政”。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是我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十四年后,厉王在彘去世,太子静即位,是为宣王,共和行政结束。

4.均输

汉武帝推行的另一种官营商业政策。元鼎二年(前115年),武帝以孔仅为大农令、桑弘羊为大农丞,开始在全国推行这项政策。在各郡国设均输官,令郡国将应缴纳的贡品,连同运输费用折价交给当地的均输官,由均输官在价低的地方采购,将其中一部分运往京师作为官需或交平准出售,其余的转运到价贵的地方出卖。有时还在价贵地方将出卖贡品所得款项,用以采购当地价廉的土特产,易地辗转贩运贸易。运输所用的人工,名义上由国家支付工资,实际上是征发民夫,作为农民的一种徭役。

5.牛李党争

牛李党争是唐后期朝官内部历时最久、斗争最为激烈的一次朋党之争。牛党是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进士及第出身的官僚集团,代表庶族地主;李党是以李德裕为首的门荫出身的官僚集团,代表士族地主。两党明争暗斗,为争夺权势相互倾轧。牛李两党之间的分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选拔官员的途径。李党重门第,牛党重科举。二是对待藩镇割据的态度。李党主张抑制藩镇势力,牛党主张姑息。两党之争从宪宗朝 一直延续到宣宗朝,文宗朝最为激烈,前后历时近四十年。牛李党争加剧了唐后期的政 治腐败和社会混乱,加速了唐朝的衰败。

6.完颜亮

金废帝完颜亮(1122年2月24日―1161年12月15日),字元功,女真名迪古乃,虎水(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人。金朝第四位皇帝、文学家,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庶长孙,太师完颜宗干次子,母为大氏。

自幼天才英发,深沉有大略。风仪闲逸静和,体态雄伟练达,并极度崇尚汉文化,交往辽宋名士,受到金熙宗完颜亶忌惮。皇统九年(1149年),弑君篡位,年号天德。为人残暴狂傲,淫恶不堪,杀人无数。励精图治,鼓励农业。整顿吏政,厉行革新。完善财制,推广汉化,迁都燕京,加强中央集权,成就《续降制书》。正隆六年(1161年),亲领大军攻打南宋,瓜洲渡江作战。为完颜元宜所害,时年四十,追废为海陵王,谥号为炀王,再次废为庶人。

7.澶渊之盟

北宋与辽在澶州缔结的一次盟约。澶州亦名澶渊郡,故史称宋辽此次和议为“澶渊之盟”。北宋景德元年,辽承天皇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发兵南下,十一月,抵达黄河边的重镇澶州城北,威胁宋朝的都城东京开封,宰相寇准力请宋真宗亲征。宋真宗被迫北上,宋、辽两军出现相峙局面。辽军这次南侵,其目的只是想进行一次物资掠夺和政治讹诈,因折将受挫,表示同意与宋议和。宋真宗只希望辽军能尽快北撤,不惜代价,于是遣使向辽求和。十二月,宋、辽商定和议,变换“誓书”,约定:①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尊萧太后为叔母;②宋每年输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③双方罢战撤兵,宋辽以白沟河为界。盟约缔结后,宋、辽形成长期并立的形势,两国之间不再有大的战事,为中原与北部边疆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8.元曲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

9.《永乐大典》

明永乐年间编成的一部类书。明代永乐元年(1403年),成祖朱棣命翰林学士解缙主持,召集147位文臣着手编纂,翌年11月编成《文献太成》。永乐三年 (1405年),命太子少师姚广孝和解缙共同主持,召集朝臣文士、四方宿学老儒 2180人重新编纂。乐七年(1409年)完成,是为《大典》的正本,又称《永乐钞本》。《大典》收书8000多种,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经史子集百家之言以及天文地志、人事名物、农业手工业科学、古典文学戏文杂剧、僧道典籍等无所不包,成为后世辑佚逸书的资料宝库。清末毁于战乱,现存世量较少。

10.摊丁入亩

清政府实行的将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又称地丁合一。源于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普遍实行。其主要内容为废除人头税,即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而把固定下来的丁税摊到地亩上。具体办法是,把各省丁税原额分摊在各州县的土地上,地税一两分摊若干丁银。地银和丁银合一,叫做地丁银。该制的推行,废除了实行两千多年的人头税(丁税),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

二、论述

1.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评述

(一)产生背景。(1)社会环境的影响。铁器的广泛应用以及牛耕技术的运用,解放和发展了劳动力,为百家争鸣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2)政治变革的推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地进行争霸战争,统治者广言纳谏,招揽思想理念先进的文人谋士,这在客观上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3)文化的传播。孔子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推行有教无类思想,使平民子弟也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而士阶层的崛起更是为各流派思想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拓宽了其传播渠道。

(二)主张以及代表人物。《汉书·艺文志》将诸子学派分为儒、道、阴阳、法、名、 墨、纵横、杂、农和小说十家,其中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四派学说影响较大,注重对政治、社会、人性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1)儒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和荀子。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仁”,在教育上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孟子主张“仁政”“民 贵君轻”;荀子主张以“礼”治国、“制天命而用之”。(2)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主张小国寡民,无为而治,使民无知无欲;庄子主张恢复人的自然本性,任其自然。(3)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子,主张“兼爱”“尚贤”“非攻”等。(4)法家。战国早期的法家有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后期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法家主 张君主专制,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从不同角度提出加强君权的主张。韩非子主张把法、术、势结合起来,以加强中央集权制。

2.王莽改制的原因、内容、性质、影响

(一)主要内容。公元8年,王莽代汉称帝,改国号为新。王莽掌权后,为了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颁发诏令,进行改制。

(1)王田、奴婢政策。为了解决长期存在的土地和 奴婢问题,公元9年,王莽根据《周礼》的井田制度,规定:更名天下田为“王田”,私人不得买卖;男丁八口以下之家占田超过一井者,分余田与宗族邻里乡党;原无田者,按制度授田,即一夫一妇授田百亩;废除奴婢制度,改奴婢之名称“私属”,即家众、家丁。

(2)五均六莞。五均是在长安及全国五大城市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设立五均官。长安分东西市,设令,各市有长,令、长皆兼五均司市官,称为“五均司市师”。 下设交易丞五人,钱府丞一人。五均官的任务是管理市场的物价,收工商业税。赊贷是由政府办理贷款,规定贫民遇有丧葬、祭祀或欲经营工商业而无资金的,可向钱府丞贷款。祭祀贷款限十天归还,丧事贷款限三个月归还,不收利息;工商贷款每年要交十分之一的利息。六莞是官府专营盐、铁、酒、铸钱,征收渔猎樵采之税,施行五均、赊贷,共六事。

(3)改革币制。王莽改革币制是由附会周景王铸大钱引起的。他铸有各种刀币,作为大钱。在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又进行第二次改革,废刀币和五铢钱。另造二十八种货币,叫作二十八品。黄金一品,银货二品,龟宝四品,贝货五品,钱货六品,布货十品。钱和布为同一物,即铜制,所以总称之为“五物、六名、二十八品”。

(4)统一度量衡。王莽于公元9年实行统一度量衡制度,制造标准的度量衡器颁行天下,令“万国永遵”,作为统一全国的度量衡标准。新莽的度量器物,传世较多,尤以原藏故宫现存台湾的王莽铜斛为珍宝,它已具备斛、斗、升、各、龠五量,构成了完整的度量衡总体。东汉以后各代,多承袭莽制。

(5)更易名号。王莽为了附会西周的官制,在中央设四辅(太师、太傅、国师、国将,位上公)、三公(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四将(更始将军、卫将军、立国将军、前将军),凡十一公。三公下设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组成中央机构。又置六监(位上卿),分掌京师宫殿的戍卫、皇帝的舆服等。改郡太守称卒正、连率或大尹等,县令、长称宰。改变少数民族的族名和民族首领的封号,如改高句骊王为下句骊侯,改匈奴单于为降奴服于,改“匈奴单于玺”为“新匈奴单于章”。

(二)失败原因。王莽改制,有些措施触及了当时的社会重大问题,如针对土地高度集中和奴婢问题而实行“王田”制、“私属”制,以缓和土地兼并和农民奴隶化的过程;施行五均、赊贷、六凳,以限制豪民富商的高利贷盘剥。然而这些政策并没有使其成为维系新莽政权的纽带,反而被淹没在愤怒的声浪中。

(1)改制或多或少地触及了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如“王田”制施行后,地主官僚因“买卖田宅”,获罪者不可胜数,这样,原来拥护王莽的人,也转而反对改制。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益尖锐。

(2)制度本身就有弊病。如改革币制,用小钱换大钱,违反经济规律,给社会经济造成很大的混乱,“每一易钱,民用破业”,“富者不得自保,贫者无以自存”,“农商失业,食货倶废”,给劳动人民也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加之吏治腐败,贪官污吏借机鱼肉人民。王莽任用富商大贾执掌五均六凳的大权,他们“乘传求利,交错天下。因与郡县通奸,多张空簿,府藏不实,百姓俞病”。结果是社会经济日益恶化,阶级矛盾更加尖锐。

3.评述“贞观之治”

唐太宗在位的贞观年间(626—649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社会秩序稳定,国势强盛,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民族关系融洽,边境也较安宁,史称“贞观之治”。

(一)君臣论治。唐太宗经常与其大臣们论古说今,总结历史经验,以改善统治。他很重视强盛的隋朝在短时间内土崩瓦解一事,经常议论隋亡的教训,并引以为戒。他们还议论历代王朝兴衰成败的原因,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参与论治的主要有魏征、房玄龄、杜如晦、褚遂良、马周等人。唐太宗君臣论治的范围很广,涉及加强、巩固封建统治的各个方面,其主要内容多收入《贞观政要》一书。因而该书深受后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

(二)选贤任能,兼听纳谏。唐太宗在用人方面坚持“选贤任能”的原则,不因亲故而取庸劣;不因关系疏远或曾是政敌而舍贤才。不拘一格,因材致用,因而从各阶层、各集团搜罗了许多人才,他重用的一批大臣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李勣等,都是当时杰出的政治家或军事家。唐太宗很重视听取大臣的意见,注意兼听众议,虚心纳谏。他还鼓励大臣直言极谏,因此一时间朝廷上出现了良好的政治风气。常对太宗进言的大臣以魏征最为著名,而且敢犯颜直谏。

(三)轻徭薄赋。唐太宗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使得唐初的赋税徭役比隋朝有所减轻。尤其是力役,不仅削减了大型公共工程,以减轻民众的劳役负担和赋税,而且比较有节制,注意不夺农时。

(四)华戎同轨。在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方面,唐太宗虽曾多次派兵反击突厥、吐谷浑的侵扰,并进而征服了突厥、吐谷浑等,但他主要还是采取以怀柔为主的羁縻政策。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羁縻府州,任命各族首领为都督、刺史等,以统辖本族。对于归附的少数民族首领也很信任,不少人被授以高级官职、册封爵位,还帮助他们的部属发展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唐太宗对少数民族采取的政策是比较成功的,促进了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同时也为唐朝树立了声威。贞观四年(630年),唐太宗被少数民族尊奉为“天可汗”。

4.元代的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1.天文历法方面

兴建了上都、大都、登封等处天文台,设立了远达极北南海的27处天文观测站。涌现出了郭守敬、王恂、耶律楚材、扎马鲁丁等一批杰出天文学家。郭守敬等人 主持编订了《授时历》。《授时历》将一年分为 365.2425日,此历于至元十七年(1280 年)颁行,一直延用了400多年。

2.数学方面

元代是我国数学发展的高峰期,涌现出了一批杰出数学家及其著作。如李冶及其《测圆海镜》、《益古演段》;朱世杰及其《算学启蒙》、《四元玉鉴》;

3.农牧业方面

刊行了《农桑辑要》、《农书》、《农桑衣食撮要》等三部书,标志着元代农牧业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4.医药学方面

史称“金元四大家”中有两位生活在蒙元时期。李杲师承刘完素,强调补脾胃,创立了“补土派”,著有《脾胃论》、《伤寒会要》等。朱震亨拜罗知悌为师,发展了刘完素火热学说,主张以补阴为主,多用滋阴降火之剂,后人称其为“滋阴派”,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伤寒辨疑》等书。

5.地理学方面

《元一统志》的编纂、河源的探索、《舆地图》的问世及大批游记类著作的出版是其主要成就。

6.建筑学方面

元代疆域扩大,城市经济繁荣,为建筑学发展提供了条件。元代新建或修缮的城市有元大都、元上都、和林城、集宁路城、应昌路城等。元大都是 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宏伟壮观的城市之一。

另外在火炮术方面,元代研制出了我国兵器史上第一个金属管形射击火器——火铳。陶瓷术方面继承宋代诸窑烧制技术,形成自己特色,花色品种增加,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

2003考研数学一参考及答案解析(完整版)(2003年考研数学一参考及答案解析(完整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上海考研网 » 2003考研数学一参考及答案解析(完整版)(2003年考研数学一参考及答案解析(完整版))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