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医学考研(口腔医学考研考试科目)




口腔医学考研,口腔医学考研考试科目

来源:封面新闻


张举之教授 图据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微信公号

刘乐君 封面新闻记者 何方迪

10月7日,我国著名口腔医学教育家、原四川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院长张举之教授因病医治无效,在成都与世长辞。

这位华西口腔第七任院长故去的消息,在口腔医学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在公开资料中,张举之是口腔内科牙周病学泰斗,创建了我国首个口腔医学教学实验室,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口腔医学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在学生张志君、吴亚菲、丁一的眼中,张举之是位真性情的良师益友。

他热爱口腔医学,为了出国进修专业,58岁的年纪也要努力钻研;他对教学坚持,率先引进教学模型、电教片等新型教学工具;他还充满了少年才气,不仅有“张举人”的外号,耄耋之年也要带着学生们吃哈根达斯……

近日,张志君、吴亚菲、丁一等多位张举之的学生,分享了与张举之生前相处的趣事。在华西口腔忙碌的牙周学习室中,这群已有白发的口腔专家们提起老师来,眼中依然充满了孺慕,“他是一位真正豁达乐观之人!”

全国第三届牙周病临床学术讨论会(1990年 成都)上,成立了中华医学会口腔科学会牙周病学学组,张举之(第一排左七)被推选为第一任组长。

为了精进口腔医学

他58岁赴哈佛大学研修

1925年,张举之出生于四川射洪,1953年从华西大学口腔医学院毕业后,他留在了学校从事口腔内科学教学、医疗、科研工作。

在张举之的简历中,他曾于1983年9月至1984年10月在美国哈佛大学牙学院、加州大学牙学院以访问学者身份从事牙周病学研修工作。

对于这段研修经历,曾任华西口腔医学院(华西口腔医院)党委书记的吴亚菲教授表示,张举之当时能争取到这个公派的机会很不容易。“老师当时接近60岁了,一直在努力准备出国留学的考试。”

在国外的一年时间里,张举之看到了加州大学、哈佛大学先进的教学辅助设施,以及普遍的电化教学。

相较而言,华西口腔当时教学还十分落后。这种巨大差距让张举之感到忧心忡忡,他曾在自述中详细描述了自己复杂的心理:

“当时我们的辅助教具多限于挂图、模型及幻灯,直观的、系统的电化教材是没有的,实验室教学也十分简陋,实验室人员除了任课老师以外就只有教辅了。那时的教辅就是随便在外面找些人,也就是初中水平的样子,跟着管理仪器,学生上课时做一些辅助教学的工作。比如说,今天要做修复了,任课老师说需要什么模型、什么钻针,教辅人员就把这些摆出来。他们没有主动性,对同学的帮助也不大。”

张举之意识到,简单原始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口腔医学院和学科的发展需求,因此,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及口腔教学模型、幻灯片、电教片等教具引入国内的想法,在张举之的心中逐渐萌芽。

华西口腔第七任院长

他创建了首个口腔教学实验室

“我是一个不善于做行政工作,也无志于行政工作的人。”

在自述中,张举之这样写道。1985年回国前夕,他被任命为华西口腔院长,尽管心中还有些许忐忑,但此番就任却成了他推进口腔医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机遇。

“如何改善教学环境以提升教学质量是我当时面临的一个问题,我与当时主管教学的副院长邓典智医生商量,建立一个口腔教学实验室。”

在张举之的构想中,一方面,教学实验室负责电化教学即制作电教片、连续的幻灯片等,使学生能够得到直观的教材;另一方面,教学实验室还能专门筹划管理内科、修复、外科、正畸各科的实验内容,包括哪些课需要开展哪些实验,需要哪些模型,开展的实验对学生来说收获多大,需要怎样改进等。同时,教学实验室还需要一个领头人,由学位比较高的医生(讲师以上)来担任教学实验室的负责人,专门管理和筹划工作。

在系务会议上,张举之和邓典智的想法得到了学校上下认可。

经过大家的努力,华西口腔首个教学实验室就这样成立起来了,学院从口腔内科选拔了一位有丰富实验教学经验和教学热情的老师作为教学实验室首任主任,领导制作教学模型、电教片、幻灯片等。口腔教学教研的热潮在华西口腔的校园中迅速兴起。

这样的盛景,被张举之记录了下来。“教学实验室成立后,老师们热情很高,搞了不少创新,比如在猪的下颌上做牙龈切除、翻瓣手术,修复也新建立了很多新技术的模型等。此后,在各属院领导和同仁的不断建设下,一套完善的制度逐渐形成了。”

张院长教学思想的前瞻性带来了实验教学效果明显提升,得到了全国口腔医学同行的一致赞誉。当时,国家教委评选实验室系统先进集体,华西口腔的教学实验室连续两次获得先进集体称号,这在全国都是绝无仅有的。也为后来华西口腔教学实验室成为第一个口腔医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9年,陈安玉复出再任华西口腔院长,张举之与陈安玉组织申请并建设了卫生部口腔生物医学重点实验室,使华西口腔的科研又上了新平台。卫生部口腔生物医学重点实验室成立以后,对华西口腔科研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科研的硬件条件也得以大大提高。

研发补肾固齿丸

药方至今仍被沿用

张举之曾于1958年半脱产到中医院进行学习。根据张举之的自述,他历来对中医就有兴趣,“从哲理的角度看,中医认识很多问题还是很全面的。”

正如他时常提醒学生的话,牙周病不能只看到口腔出血、牙齿松动就仅仅认为是口腔局部的问题疾病,实际上牙周病的发生发展与患者的全身状况密切相关,外因通过内因才会起作用。因此,在设计治疗方案时,除了要解决患者的一些病源因子之外,还需要考虑怎么样来兼顾解决全身的相关问题。

张举之将我国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牙周病治疗手段结合,通过系列基础与理论研究,研发出唯一收录于《中国药典》的口腔类中成药补肾固齿丸,相关研究成果于1985年荣获四川省重大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奖。

“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转化医学的典范,我们的前辈给我们做出了表率。”张举之的学生、华西口腔牙周科前任主任丁一教授表示。

1996年、2006年,补肾固齿丸两次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评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

在张举之的研究中,补肾固齿丸辩证求因、审因施治,针对肾虚火旺所致的牙周炎症具有显著的疗效,是中西医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瑰宝。他还多次受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进行大会发言,研究成果获得国内外专家一致认可。由于张举之在医疗卫生事业中做出的卓越贡献,他于1992年起享受国家特殊贡献专家津贴,被评为了“四川名医”。

学生眼中的张举之:

“一位真正豁达乐观之人!”

有意思的是,因为喜爱文学且有文采,张举之在华西口腔还有个“张举人”的外号。这个略带幽默的外号,学生们耳熟能详。

“张老师是一位很有才气的人,他常常出口成章,也没有架子,我们都见过不少他写的诗呢!”华西口腔医学院教授、曾任华西口腔医(学)院副院长的张志君回忆道。

在学生们眼中,张举之学识过人且乐观开朗,他在治学上严谨严格,但在生活中却格外平易近人,有时甚至比学生们还要潮。比如,已年逾90岁的他,经常带着五六十岁的学生们去吃哈根达斯冰淇淋和炸鸡。

“张老师还喜欢旅游,经常在师生群里分享他和师母的游乐照片,两个人都很有活力。”

提到恩师,张志君还特意向记者展示了一段两年前的影像。

视频中,94岁的张举之与四代学生们欢聚一堂,尽管已是耄耋之年,张举之的思维依然十分灵活,他会诙谐地拿自己的年龄与学生们开玩笑:“祝大家健康长寿,像我一样老而不死。”

他面容清癯却十分有精神,向学生们说完祝福语后,还留下了一首即兴创作的诗,用来纪念此次相聚:

丹桂飘香来麓镇,共叙师生四代情。

谈笑风生话趣事,惊叹白发太催人。

江山代有才人出,金牌口腔有继承。

老而不死不是贼,满眼青山夕照明。

学生们都说,这是张举之众多光环下最平凡的一面,也是最真实的一面。

口腔医学考研(口腔医学考研考试科目)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上海考研网 » 口腔医学考研(口腔医学考研考试科目)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