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考研(怎样考研究生)




怎样考研,怎样考研究生

这几年考研的人数越来越多,前两天,就有一个读者私信我问到了“考研失信名单”这个名词。前两年“考研失信名单”还不那么为人所知,因为当时被纳入考研失信名单的人不多,启动失信名单的学校也不多。

但随着研究生扩招的幅度越来越大、考研的人越来越多,考研时因自身失信行为影响学校正常招生的情况也多了起来。于是,越来越多高校启用失信名单,学生自然也就关注到了这一点。

什么是“考研失信名单”

高校考研版“失信名单”

近期网上流传部分高校的考研版“失信名单”,名单公告中还表示将对失信者的行为通告考生原院校和单位!这种通告的行为瞬间让很多考研党慌了,毕竟,在自己原院校和单位被通告着实是一件有些丢脸的事!

那么,什么样的学生会上这份失信名单呢?目前,根据多所学校公告里所提到的“失信”共同点可总结,恢复学校确认参加复试但最后又不参加的人、已被录取但后面又不去读的人,都极大概率会被学校拉入失信名单内。

什么情况可能会被导致被纳入失信名单

目前来看,考研的三种常见情况尤其容易被纳入到失信名单内。第一种是被一志愿高校录取了,但又没参加复试,而出通过调剂上岸其他学校的学生。第二是收到了高校的调剂拟录取,最后却又拒绝,想再二战。

第三种是已经收到了录取通知,却忽然发现考上的是自己不想要的学硕/专硕等各种原因,导致自己不想去上……这现象在考研中都很容易出现,但有极大的概率让学生被纳入到黑名单中。

学生被纳入到考研失信名单中,可能会对自己造成什么影响

别小看“考研失信名单”

目前很多人都以为这种考研失信名单是高校自行组织处的黑名单,顶多就对后期的考研有影响,不可能影响后期一生。根据往年的例子来看,这个失信名单影响范围确实不至于影响到今后的长期生活。

但失信行为可不仅如此,考研的失信行为还包括作弊。如果学生是因为作弊被纳入高校失信名单,那么就极有可能会影响到自己的征信。比如2019年时广州就通过的一项规定就表明,学生被拉入失信名单很可能会影响个人征信。

上了失信名单总归是件糟心事儿

考上了不去读、一志愿上岸了不去复试等行为,往往代表有更好的想法或者有更好的发展。有更好的发展是一件好事,但前提是需要与院校商量之后做决定,之后签订自愿放弃协议书等书面材料。

在不告知不协商的情况下无视对方通知,就是对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也是对于高校工作人员和高校本身的一种轻视。所以,大家有更好的发展时一定不要擅自做主张,而是要妥善解决,毕竟被纳入失信名单着实是糟心事儿。

一味设置失信名单也不可取,录取需要“双向奔赴”

也有不少人质疑失信名单

很多学生并不认可高校强行设置失信名单的行为,他们认为,这是典型的“双标现象”。考研并不是绝对公平的,有时想要挑出几个公平的院校甚至很难。既然如此,学生又为何不能任性一下呢,毕竟名额是学生自己考到的。

学校允许自己不公平,但不允许学生对待自己不公平的行为,无非就是“学校可以养育,考生必须专一。”很多考过研的人都知道,考研的调剂之路真的太坎坷了,首先的“被学校逗着玩儿”的现象更是数不胜数。

对不人道调剂的吐槽

非常多经历过调剂的学生都会吐槽调剂的制度和过程,比如,学生先是调剂到了院校,已经被拟录取了,结果还没开心多久就被通知录取名额满了,拟录取变成了补录,也就是得别人不去自己才有机会被录取。

此时,如果自己想要重新申请调剂,往往会被告知资料已经被这个院校锁定了,不能再报考其他院校。可学校都不允许学生放自己鸽子,学生凭什么又能随意让学校放自己鸽子?这样的“双标”现象,实在是不人道。

有时候“失信”行为是不得已为之

部分高校确实在“失信名单”方面特别任性,此前有学生说,自己调剂的时候很多高校都已经走完调剂流程了,自己学校连复试都还没开始。如果自己苦苦等待,极有可能引来复试没上岸,调剂又调剂不了的后果。

于是,没有把握的学生不得已放弃复试资格,赶紧抓住调剂机会,尽可能让自己上岸。此时,如果学生的行为还会被纳入“失信名单”,就真的非常不合理。

总结:高校设置失信名单的行为可以理解,毕竟学校也担心自己被考上放鸽子后容易达不到招生目标。但同时,高校在考研上的各方面制度也应该变得完善一些,尽可能让学生有后路可走,避免双方都陷入尴尬境地。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高校设置的“考研失信名单”?

怎样考研(怎样考研究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上海考研网 » 怎样考研(怎样考研究生)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